返回列表 發帖
奢侈品或是非必需品的交易市場
都是一個願打(賣方)
一個願挨(買方)
有行無市!

TOP

玩藏砂器 嚐遍名茶 只為研究茶道 內外雙修 的精神 與 境界
收一堆壺找不出一把好壺 自詡玩藏者 比比皆是


泡不出好茶 = 就不是一把好壺


沉醉在自我理趣反被東西玩而不自知


分享一些曾經在t4u這裡被嘲笑叉燒包的壺

除卻外在包裝

型制 + 泥料 = 又有幾個懂



















中國人最先發現和利用茶,茶最早是作食用和藥用,茶作飲用則晚于食用、藥用。 飲茶始於何時?中國的飲茶普及于何時?如何飲茶?下面略加論述。  
一、飲茶始於西漢 關於飲茶的起源,到目前為止是眾説紛壇,爭議未定。大致説來,有先秦説、西漢説、三國説。  

(一)先秦説   陸羽根據《神農食經》"茶茗久服,令人有力悅志"的記載,認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,"茶之為飲,發乎神農氏"。(《茶經六之飲》)神農即炎帝,與黃帝同為中國上古都部落首領。然而《神農食經》據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後飲用始於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説,不是信史。   清人顧炎武認為,"自秦人取蜀而後,始有茗飲之事"(《日知錄茶》)顧炎武認為飲茶始於戰國時代也只是推測,並無直接的證據。 先秦飲茶,不是源於傳説,就是間接推測,並無可靠材料來證明。  

(二)三國説   《三國志吳書韋曜傳》有"密賜荼荈以代酒",這種能代酒的飲料當為茶飲料,足以證明吳國宮廷已經飲茶。據此,《南窗紀談》認為中國飲茶始於三國,《集古錄》則認為始於魏晉。   三國時代東吳飲茶是確鑿無疑,然而東吳之茶當傳自巴蜀,巴蜀的飲茶要早于東吳,因此,中國的飲茶一定早于三國時代。 

(三)西漢説  清代郝懿行在《證俗文》中指出:"茗飲之法,始見於漢末,而已萌芽于前漢。司馬相如凡將篇有荈詫,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茶。"郝懿行認為飲茶始於東漢末,而萌芽于西漢。   王褒《僮約》中有"烹茶盡具"、《武陽買茶》,一般都認為"買茶"之"茶"為茶,而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,説明四川在西漢宣帝神爵三年(西元前59年),中國的飲茶不晚于西元前一世紀。  

我們認為中國的飲茶始於西漢,而飲茶晚于茶的食用、藥用,中國人發現茶和用茶則遠在西漢以前,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。   二、飲茶發展于三國兩晉南北朝 中國飲茶始於西漢有史可據,但在西漢時期,中國只有四川一帶飲茶,西漢對茶作過記錄的司馬相如、王褒、楊雄均是四川人。兩漢時期,茶作為四川的特産,通過進貢的渠道,首先傳到京都長安,並逐漸向當時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陜西、河南等北方地區傳播;另一方面,四川的飲茶風尚沿水路順長江而傳播到長江中下游地區。從西漢直到三國時期,在巴蜀之外,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,飲茶限于王公朝士,民間可能很少飲茶。   南朝宋何法盛《晉中興書》記:"陸納為吳興太首時,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,……安既至,所設唯茶果而已"。西晉劉琨《與兄子南州刺史演書》有:"吾體中煩悶,恒假真茶,可信致之"。晉左思《嬌女詩》有:"止為茶荈劇,吹噓對鼎礪"。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語新説輕詆第二十六》記:"褚太傅初渡江。……刺左右多與茗汁"。又《紕漏第三十四》載:"任問人云,此為茶為茗。"兩晉時期,江南一帶,"做席竟下飲",文人士大夫間流行飲茶,民間亦有飲茶。   南朝梁蕭子顯《南方書武帝本紀》:"我靈慎勿的牲為祭。唯設餅、茶飲、幹飯、酒脯而已。"《釋道該説續名僧傳》:"宋釋法瑤,姓楊氏,河東人。……年垂懸車,飯所飲茶。"《宋錄》:"新安王子鸞,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于八公山,道人設茶茗。子尚味之曰:此甘露也,何言茶茗。"後魏楊衡之《洛陽伽藍記》卷三城南報德寺:"(王)肅初入國,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。常飯鯽魚羹,渴飲茗汁。……時給事劉鎬,慕肅之風,專習茗飲。"南朝宋山謙之《吳興記》有"烏程溫度,出禦荈","長興啄木岑,每歲吳興、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會於此,有境會亭。"南北朝時期,帝王公卿、文人道流,茶風較晉更濃。吳興有禦茶園,採茶時節二郡太守宴集,大概是督造茶葉,上貢朝廷。    三、飲茶風俗成于中唐 中唐封演《封氏聞見記》卷六飲茶載:"南人好飲之,北人初不多飲。開元中,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,大興禪教。務于不寐,又不夕食,皆許其飲茶。人自懷俠,到處煮飲,從此轉相仿傚,遂成風俗。……於是茶道大行,王公朝士無不飲者。……窮曰競夜,殆成風俗,始自中地,流於塞外。"封演認為禪宗促進了北方飲茶的形成,唐代開元以後,中國的"茶道"大行,飲茶之風瀰漫朝野,"窮日競夜","遂成風俗",且"流於塞外"。   晚唐楊華《膳夫經手錄》載:"至開元、天寶之間,稍稍有茶;至德、大歷遂多,建中以後盛矣。"陸羽《茶經雲之飲》也稱:"滂時浸俗,盛于國朝兩都並荊俞間,以為比屋之飲。"楊華認為茶始興于玄宗朝,肅宗,代宗時漸多,德宗以後盛行。陸羽《茶經》初稿約成于代宗永泰元年,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。《茶經》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,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、山東一帶最為盛行,都把茶當作家常飲料。   《茶經》、《封氏聞見記》、《膳夫經手錄》關於飲茶發展和普及的關帶內基本一致。開元以前,飲茶不多,開元以後,特別是建中(西元780)以後,舉凡王公朝士、三教九流、士農工商,無不飲茶。不僅中原廣大地區飲茶,而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飲茶。甚至出現了茶水鋪,"自鄒、齊、泡、隸,漸至京邑城市,多開店舖,煎茶買之。不問道俗,投錢取飲。"   《舊唐書李玉傳》:"茶為食物,無異米鹽,於人所資,遠近同俗,既怯竭乏,難捨斯須,田閭之間,嗜好尤甚。"茶於人如同米、鹽一樣不可缺少,對於田間農家,尤其嗜好。 四、飲茶普及于宋代以後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,日益普及。宋梅堯臣《南有嘉茗賦》雲:"華夷蠻豹,固日飲而無厭,富貴貧賤,亦時啜無厭不寧。宋昊自牧《夢梁錄》卷十六"鰲鋪"載:"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,柴米油鹽醬醋茶。"自宋代始,茶就成為開門"七件事"之一。  

  宋徽宗趙佶《大觀茶論》序雲:"縉紳之士,韋布之流,沐浴膏澤,薰陶德化,盛以雅尚相推,從事茗飲。顧近歲以來,採擇之精,製作之工,品第之勝,烹點之妙,莫不盛早其極。"   吳自牧《夢梁錄》卷十六"茶肆"記:"今之茶肆,列花架,安頓奇松異會等物于其上,裝飾店面,敲打響盞歌賣,止用瓷盞漆托供賣,則無銀盂物也。夜市于太街有東擔設浮鋪,點茶湯以便遊玩觀之人。大凡茶樓多有富室子弟,諸司下直等人會聚,司學樂器、上教曲賺之類,謂之"掛牌兒"。人情茶肆,本非以點茶湯為業,但將此為由,多覓茶金耳。又有茶肆專是王奴打聚處,亦有諸行借買志人會聚行老,謂之"市頭"。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,樓上專安著妓女,名曰"夜茶坊",……非君子駐足之地也。更有張賣店隔壁黃尖嘴蹴球茶坊,又中瓦內王媽媽家茶肆名一窟茶坊,大街車兒"茶肆、將檢閱茶肆,皆士大夫期明約友會聚之處。巷陌街坊,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,或朔望日,如遇吉兇二事,點送鄰里茶水,倩其往來傳語。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,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,乞覓錢物,謂之"齪茶"。僧道頭陀欲行題注,先以茶水沿門點送,以為進身之階。"南宋都城臨安(今杭州市)茶肆林立,不僅有人情茶肆。花茶坊,夜市還有東擔浮鋪點茶湯以便遊觀之人。有提茶瓶沿門點茶,有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,僧道頭陀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防。茶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。









TOP

真正的迷思
《百福壺》南京博物館院收藏






既然是要收藏的 好像不需要用到單眼相機吧

TOP





真正中國國營宜興紫砂工藝一廠工序延襲自清工夫茶工序

就算不是拿手的方貨也有一個來自於夫茶工序的要求


不是想怎麼做就怎麼做


真正的迷思 充斥在這領域之外的市場中


真正的迷思 藏收而不思亦為殆



以下這把論壇賣場也有一把 ... 僅上圖 + 一概不予置評 = 玩藏高度來自於認知深度

1

評分人數

  • option

TOP

回復 11# 勝哥
奢侈品或是非必需品的交易市場
都是一個願打(賣方)
一個願挨(買方)
有行無市!

發表於 2011-9-13 00:01
http://jft4u.com/chat2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tid=18309&pid=517125&fromuid=3792


極好的壺 = 是為極珍貴的茶做準備
而好茶非常不太容易有茶山形成


我一個朋友家裡也做茶
檔數普通
一日登門拿大禹嶺軟枝烏龍
彼即以茶山老壺伺候
塞進1/3 稱之無味
辯茶須濃則飲之有味
再塞之壺近滿
飲罷
言到此茶無味也
君可想其壺何飲何茶
何須在研


有些人喝茶知道不敢領教
如袁枚所載


茶與器很主觀的思維 = 不容易改
有緣提點一二
畢竟懂得何為人生者仍極少數也
為生活不知所忙為何












TOP









泥之外 90 之後 大異其趣 的 創新體 個人 不太感興趣

TOP

返回列表
觀看訪客統計報表
計數器